無限極 | 越誠信,你的信任賬戶越“值錢”
在時間的長河中,唯有根植于價值的企業文化,方能穿越周期,歷久彌新。李錦記集團始終相信,真正支撐企業走得更遠的是文化的根基。近期,李錦記集團對企業文化進行升級,凝煉出五大價值觀:思利及人、務實、誠信、永遠創業、100-1=0。
本期,我們一起解析“誠信”,深度理解它為何是建立信任的前提和基礎。
有個問題,我們可能從未認真思考過:“一個人值不值得信任,最小的衡量單位是什么?”
是說話的態度?是能力的大小?都不是,答案是——誠信。
在這個時代,我們往往能接受偶爾的失誤,理解過程中的波折,但唯獨接受不了一個人“不講誠信”。因為一旦沒有誠信,所有合作都會變得小心翼翼,所有關系都需要反復確認。
誠信是一種可以持續兌現的能力,雖然看起來微小,卻蘊涵著一套完整的邏輯系統。
壹
言行一致:
不是“輕易許諾”,而是“言出必行”
“每一次承諾,從來不是看說出口時有多鏗鏘,而是看兌現時有多堅定。”
在這個滿是計劃和目標的時代,承諾變得輕而易舉,但兌現,卻越來越稀缺。
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人:說起來擲地有聲,做起來卻輕若鴻毛。一句“我會處理好的”,聽上去信誓旦旦,但如若行動沒有跟上,反而卻成了透支誠信的起點。
誠信的第一步,就是要說到做到、言行一致。它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,也是對自我約束的要求。真正有誠信的人,從不輕易承諾,但一旦開口,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兌現。他們寧可一開始說“不確定”,也不會為了取悅而敷衍答應。
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回應:“你提到的幾件事中,我能承諾的是……我不能承諾的是……”聽起來理性,但卻是最可信的溝通方式。因為信任從來都不是情緒交易,而是對未來預期的判斷,我們能否兌現承諾,決定了別人是否敢把更重要的事情交給我們。只有真正做到“言出必行”,信任才不是風險,而是資本。
貳
公平公正:
不是“區別對待”,而是“不偏不倚”
“你對人公不公平,別人不一定當場說,但心里一定記得。”
你是否也見過這樣的“雙標”場景:對熟悉的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對陌生的人挑剔苛刻;面對爭議時,不先看事實,而先看關系。表面上贏得了幾分人情,實則卻失去了“誠信”。
誠信,不只在承諾,更在態度,做到“為人處事不偏不倚,公平公正”。
它意味著,我們在面對不同利益方時,要始終堅持一個原則:只看事情本身,不看人情遠近;只談是非對錯,不談身份背景。
而真正公平公正的人,也許不一定總能讓人“舒服”,卻能讓人“信服”。在他們身上,我們看到的是尺度,是底線,更是穩定的判斷力。他們能讓規則真正成為規則,也能讓信任,真正建立在原則之上。
越是面對復雜的情形,越能看出一個人是否能夠不偏不倚、公平公正。也正因為它難,才更有份量。
叁
堅守道德底線:
不是“心存僥幸”,而是“永不越線”
“底線,是用來抵抗誘惑的,不是用來被利益重塑的。”
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瞬間:某個機會觸手可及,只要睜只眼閉只眼,就能“順利得手”。這時考驗的,恰好是我們每個人的“底線”,而真正值得信任的人,在無人注意、沒有約束的情況下,依然會選擇“不能為、不敢為”。
這正是誠信的第三重內核——任何時候都能堅守道德底線。
堅守道德底線,聽上去像是一句簡單的口號,實則是最難堅守的品格。因為它意味著:即使“別人都這么做”,依然不隨波逐流;即使“這次不會有人知道”,依然不心存僥幸;即使“成本太高、誘惑太大”,依然選擇止步。
它不是為了別人看,而是為了讓自己清楚,要懂得克制自己的貪念,也要懂得敬畏規則的邊界。因為只要一次“越線”,換來的就是誠信品質的崩塌。
我們常說,“人與人之間,最難建立的,不是聯系,是信任;最容易失去的,也不是能力,而是誠信。”
它不在于我們說了多少,而在于堅守住了多少;也不在于表達多動人,而在于兌現多堅定;更不在于一時的高光時刻,而藏在每一次日常里的“說到做到”。
因為誠信,是信任的最小衡量單位,也是信任持續復利的前提。
【特別聲明: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,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,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,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,我們將迅速處理,謝謝!】